【学习交流】吕梁市政协赴甘肃、青海省学习考察精准扶贫的报告(连载二)
| 招商动态 |2016-08-23
二、青海省的做法经验
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创造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行经验。
(一)把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支撑,全面推行“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将贫困户纳入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实施“一户一法”“一村一策”。提高户均产业扶贫投资标准,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重点扶持特色种养业,充分尊重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的权利,适宜发展什么就扶持什么,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对有劳动能力,但自身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民族手工、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实现就地脱贫。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依托本地特有牦牛养殖较多的优势,通过政府投资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以无偿提供使用厂房场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上马了牦牛绒加工厂、加工帐篷、牦牛绒服装,产品深受欢迎。同时,制定企业准入制度,明确企业必须吸纳一定比例的贫困户就业,允许贫困户和大学生入园经商办企业等,并确保长期受益,促使贫困农牧民稳定脱贫。目前清海省重点投资建设了扶贫产业园18个、扶贫产业基地1274个,支持扶贫龙头企业128家、扶贫产业合作社203家,在53个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十三五”期间,青海将在全省剩余的22个县市建立扶贫产业园区,实现3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预计可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4.08万人,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贫困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确保当地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人参加生态管护,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全省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特别是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确保每户有1人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对农区重点林区、牧业乡村草场面积较大地区的贫困户,适当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力争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每个贫困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以保生态增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三)政府引进企业,企业租赁村民土地,吸纳农民就业,部分收入返还村集体,村集体给农民分红。
西宁市湟中县卡阳村具有独特的高原绿色草甸和原始林海旅游资源优势,县政府引进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每年每亩400元租赁卡阳村700多亩土地,租赁费三年后按比例递增,合同还规定企业旅游电瓶车收入全部归村集体。目前卡阳村60%村民在该企业打工,人均月收入1800左右,发展了20户农家乐,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贫困户整体脱贫的总目标。
(四)全省各级扶贫部门组建融资担保平台,为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架通“桥梁”。建立省级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独立封闭运行,承接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注入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本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长期低息贷款。鼓励市(州)、县政府出资组建融资担保平台,鼓励涉农融资担保机构向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贷担保。全面落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及主办银行制度,扩大扶贫贷款规模,各级财政按基准利率贴息补助,以支持产业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发展扶贫产业。重点为贫困户提供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省、市(州)、县政府可会同金融机构按照贫困地区贷款数量,以一定比例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形成长效机制。青海湖边的两个农村通过这个金融平台,分别享受到了1500万元的贷款额度,使得很多贫困农牧民发展产业有了“第一桶金”。“这桶金”是这样来的: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给两个村的产业扶贫建设资金实际只有300万元,两个村所在县的扶贫部门利用这个300万元做质押担保,为两村村民各申请到贷款1500万元。300万元就这样“秒变”为3000万元,使得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对金融机构来讲,贷款发放有了扶贫资金实打实的担保,即使产生不良贷款,将由扶贫部门协助清收、扶贫风险防控资金先行代偿40%,相当于为一笔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先后上了两道“密码锁”,金融风险度将大大降低。这种金融扶贫方式,已经在全省推广。据统计2014年,全省投入1.68亿元,在这个“金融秤杆”的作用下,撬动了148个贫困村落实各类扶贫贷款18.6亿元。这一模式,预计可为青海“十三五”金融扶贫带来100亿元的资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