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十二五发展变化大转身
| 招商动态 |2016-02-25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湟源县紧紧围绕“把湟源建设成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文化旅游名县和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目标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的定位,按照市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圆满收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8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95倍年均增长10.1%(下同),人均GDP达1699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6:53:29.4调整到19.8:43.8:36.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十二五”末,湟源县一、二、三产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84%、68.55%和23.61%拉动GDP增长0.83个百分点、7.27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长16.8%,是“十一五”末的2.17倍。
投资总量快速增长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一五”末的14.79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0.25亿元,年均增长27.7%;
●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565.7公里,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8.36公里;
●组织实施全社会项目689项,累计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6.77亿元。
——健全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进并实施招商项目190项,累计到位资金81.35亿元,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投入交通项目资金1.93亿元,建成通乡油路、县乡道改造、独立桥梁、危桥改造、村道硬化工程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项,建设总里程539.7km。投入水利项目资金7.5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河道等解决了3.28万人的饮水安全;投入其他项目建设资金60.65亿元。
三农工作成效凸显
【精彩数字看成效】
●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20.54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8.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5.5万亩扩大到2015年的15.01万亩;
●“十二五”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6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
●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78亿元,年均增长9.7%。
——各类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建立蔬菜基地4.7万亩、青蒜苗和包心菜等特色产业村12个,建设蔬菜温室1159栋,畜棚2.2万栋、规模养殖场85个。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9个乡镇59个贫困村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49项,新建“三集中”新村5个,完成8个村易地搬迁和19个村整村推进项目。解决了1.9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6%,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二五”末,完成工业增加值7.96亿元,年均增长12.92%,占GDP比重的33.4%。
●“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0.4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9倍,年均增长9%;
●“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36.7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9%,占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
——已建成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楼350平方米、园区公共租赁房4295平方米、16栋标准化厂房及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31户企业入驻园区,聚集效应明显。重点实施了锂电子负极材料、高原轻便型分布式光伏组件开发等工业项目。落实企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和技改资金,加强骨干冶炼建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培育青海众合肉食品等规模以上企业7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达到14家;新增小微企业301家,中小微企业达到573家。积极开展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
三产发展活力增强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二五”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3倍,年均增长17.4%;
●“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800.6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7.4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5倍和2.98倍,年均分别增长13.8%、26.7%;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8亿元,年均增长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1%,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
——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完成《大华物流园区规划》。积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开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成年产2万吨牛羊定点屠宰线,新增商贸流通小微企业60家,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38个,城乡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城乡面貌改善明显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二五”末,城镇化水平为35.79%,比“十一五”末提高10.03%;
●新建绿地16687平方米、改建绿地1484平方米。
——围绕“精品、畅通、景观、保障”工程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国道315线县城段景观改造、新城大道、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东路集中供暖等27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投资2.17亿元,实施“美丽城镇”和17个村“高原美丽乡村”、日月乡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住房保障建设有力推进,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600套、廉(公)租房2925套。稳妥15项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统筹推进
【精彩数字看成效】
●“十二五”期间,投资2.64亿元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25所幼儿园建设和12所标准化学校建设;
●医疗机构为城乡群众累计让利3386.72万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8%;
●新增就业和再就业6778人。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湟源县18所校安工程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开工建设,疾控中心实验室、城关卫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全面建成;2所县级医院、10所乡镇卫生院、151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农村劳务输出2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深化改革步伐加快
【精彩数字看成效】
●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97项;
●完成43个村4.07万人的转户工作。
——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市级下放审批和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09项。建立“网上政务大厅”,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改革工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10项制度、农村产业金融扶贫新模式。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三证合一”证照顺利发放。创新内贸流通及招商引资体制改革。
欢迎关注“魅力湟源”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让我们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给力湟源、点赞湟源,为“美丽湟源、幸福湟源”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